# 生活要有仪式感

我是一个连自己都养不好的人,最近却特别喜欢在头条上看一些养猫猫狗狗的趣事。 虽然常常乐于它们那些傻不啦叽的行为,但依旧嫌麻烦同时迫于现状没有下养小猫小狗的决心。 昨天看《龙与少年游》知道江南先生对于养狗这件事情也是纠结了很久,本以为是同道中人,但最后他依旧下了决心,而理由竟然是想要尝试以狗的视角理解人的生活。 这个理由至今我也觉得很有文艺气息,同时也感叹自己还没有用这个理由的资本。 我想象以后不再是一个人了或者换了套大一点的房子可能也会随便找个理由来养一只,而我现在只能云养。 云养猫,云养狗。云上面可以寄托于别人实现自己因为某些原因没办法实现的事情,可以几乎无成本地选择自己的“云”。所以现在很流行“云”。

生活要有仪式感,最近一次看到这句话就是在我云养猫的“宿主”,一个养猫大V的vlog上面,大概讲述的是如何通过仪式感加工普通的养猫流程,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仪式感其实是一个很飘渺的东西,到现在我也很难说清。比如和马达(其中一只猫)它们一起吃饭, 饭前一边自言自语像一只猫一样和它们做互动,一边拿着手机拍摄记录下振臂一呼像老大一样招呼它们,然后它们就像得到了命令一般方才开始与你同时进食的时刻。 这种画面就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同样仅仅只是吃饭这件事情,和装猫粮的盘子随便一扔是大为不同的体验。

仪式感就是这样,尽管在有些人看来有些费事有些多余,甚至有的人觉得那个和猫对话的人很傻吊。

很多时候我去做一件事情其实并没有考虑那么多,甚至摸不清这么做的动机。事情的出发点可能仅仅是这样做更加特别,能体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再或者这些与众不同中或多或少能够产生一些满足感或者我认为能让别人产生更好的感受。如果去做某件事情会产生这样的契机,很可能我就会去做。 我可以平平淡淡地完成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但更对在适当的时候给某些事情“加料”跃跃欲试。

写这篇文章的前一天,我哥拍了张照片告诉我我的车停在别人私家车位上,那个车主只得停到旁边,让我尽快移开小心被划(因为我是那种没事可以停很久不开的人并且没有留电话)。 我赶回来的时候一边担心那车主会不会很暴躁,一边又很是愧疚自己回来太晚车位太少一不留神占了别人的车位。赶回去一看还好,便匆匆拿钥匙移车去了。 本来这事就算完了,但本着做错事了就要道歉的原则,我又把这事儿变得“庄重”了一些。于是私家车位牌子上面挂了很久一封我手写致歉信,并在结尾写上V68(车牌)。

做完这事第二天我就开始思考这么做有没有意义,就像和猫一起吃饭一样,怎么样也是个吃,但我还是更喜欢相对“麻烦”的做法,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仪式感”作怪。

最初纠结标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生活要有仪式感”还是“生活有时要有仪式感”了很久。我心中的仪式感并不是基督教早晚饭之前的祷告仪式,那是一种信仰是一种习惯, 只有真正的基督教徒或许才能领悟这么做的意义,或许很多不够虔诚的教徒也只会认为这只是一种按部就班的流程。 当你对待某件事情习以为常的时候,可能你已经不能从中体会出仪式感了,而是习以为常认为本应该这么做。

生活要有仪式感,是一种述求,不是常态。所以有不有时的倒显得多余了。